5月26日,由江苏华益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小卫街道社区治理发展协会主办,正荣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小卫街社区营造暨海峡两岸城市社区营造研讨会在南京市小卫街社区服务中心召开,会议讨论了南京市小卫街社区营造的项目进度和发展方向,乡愁经济媒体社社长林德福博士作为受邀出席,并与江苏省各地社区工作人员、社造从业者进行了城市社区营造的交流讨论。
小卫街社区营造暨海峡两岸城市社区营造研讨会邀请了台湾金华里柯崑城柯里长,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夏铸九教授,乡愁经济媒体社林德福社长,福建正荣基金会项目官员吴军军,南京市玄武区民政局汪拥政局长,南京市玄武区民政局社区与基层政权建设科宋兰云科长以及南京翠竹园互助会创始人吴楠等。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城市社区营造,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
上半场伊始,由来自南京市玄武区民政局的汪拥政局长主持,汪局长先是介绍了与会嘉宾。随着玄武区侨办的张晖致欢迎词,海峡两岸城市社区营造研讨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汪局长先是介绍了中国大陆社区建设发展的历程,主要由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当前社区治理是大陆社区建设的主旋律,大陆也一直在探索适合的路径,因此也在慢慢引入学习台湾的社区营造。汪局长强调说如果说台湾的社区营造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和特色,那么大陆的社区营造也必然要走本土化的路径,这也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而目前玄武区以小卫街社区为社区营造试点,进行了一些探索。因此上午半场主要围绕小卫街社区营造进行探讨。
(图为玄武区民政局汪拥政局长主持上半场研讨会)
为了使在座各位进一步了解小卫街社区营造目前的情况,工作人员播放了玄武区社区营造短片,该短片主要以小卫街社区为例,接下来由江苏华益社会组织评估中心的黄燚为大家分享了小卫街社区营造的案例,分享中,黄主任主要介绍了小卫街社区营造的背景、社区营造初期社区面临的问题、华益作为外来社会组织初期进入社区时面临的挑战,小卫街社区营造思路以及取得的成效。在总结成效的同时,黄主任也总结了自身的经验,并且向专家们抛出了自己的两点疑惑:一个是社区营造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小卫街社区接下来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图为江苏华益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副主任黄燚分享小卫街社区营造案例)
紧接其后,来自同济大学的赵冠宁分享了小卫街社区环境改造的方案,它主要分享了作为专业的规划师在小卫街社区环境改造方面能做的和已经做的。并且将自己定义为小卫街社区改造的规划志愿者,而且与我们分享了作为规划志愿者应有的工作模式是建议--呈现---沟通,然后又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社区的问题以及社区环境改造的意义和巨大的可能。赵冠宁分享了环境改造的方案构想,也希望在场专家能给与建设性意见。
(图为同济大学赵冠宁分享小卫街环境改造计划方案)
在二位分享并抛出问题的基础上,会议进入了“小卫街社区营造的未来方向及策略”的自由讨论环节,作为讨论环节的主持人,王世军教授提出“社区营造其实是一个持续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因此应该要加强不同地区的学习和交流”,也正是基于对此论点的赞同,与会嘉宾各抒己见。
来自台湾金华社区的柯里长强调社区营造其实一个多方资源整合的过程,如小卫街社区当前多方面向就包括:小卫街社区、小卫街社区治理发展协会、玄武区民政局以及江苏华益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强调通过四方协作共同发展社区,共同为社区营造而努力。柯里长强调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动用各方可用的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来共同弥补公共资源的不足。比如小卫街社区周边有南京农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以及南京体育学院,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高校的大学生资源,通过多元资源的结合,来更好为社区营造提供支持。最后柯里长结合金华里社区营造的经验为小卫街社区营造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启发了小卫街社区接下来的营造工作思路。
(图为台湾金华社区柯崑城里长针对小卫街社区营造提建议)
来自苏州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陈剑平主任则高度肯定了小卫街社区目前取得的成果。陈主任作为苏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更多的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待华益在社区营造中的作用。陈主任从四个方面肯定了华益目前在小卫街社区营造过程中的作用:一、社会组织在其中的角色定位。社会组织在其中的定位主要为倡导者、策划者、引领者以及支持者。二、强调理念的倡导。华益在小卫街社区营造的过程中看中理念的倡导,而非仅仅是单个事情的完成累加。三、合理的路径选择,华益在小卫街社区营造的路径选择过程中,结合小卫街自身的特点,将社区主任和积极分子作为切入点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治进行社区营造。四、社会组织参与方式。华益在小卫街社区营造过程中并非组织包办一切社区事务,而是让社区居民参与进来,给居民参与感,让居民形成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社区营造活动的开展。并且即使以后华益离开小卫街社区了,小卫街社区也可以依靠这些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营造依然在继续。陈主任的分析和评价既是对华益工作的前期总结也是对华益接下来开展工作的鼓励。
(图为苏州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陈剑平主任评价分析小卫街社区营造现状及未来走向)
如果说陈主任对华益的评价是有效的回应了黄主任的分享,那么来自台湾的林德福社长则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同时对黄主任以及赵冠宁的分享给出了回应。
林德福社长提到社区营造其实应该同时顾及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而目前小卫街社区营造过程中“自上而下”这条线已经做得很好。从民政局、街道、社区、社区协会以及外来组织,这条线中各个点都贯穿的很好。但是“自下而上”方面目前稍有欠缺,力度不够,就像柯里长在介绍台湾营造经验的时候,多次的提到了自筹以及认养,体现的是一种自发性,但是小卫街社区目前虽然组织了很多活动,但是整体感觉是社区以及外来组织在推动,民众的自发性自主性举办的活动还是较少。林社长在提出建议的同时给予了肯定,虽然目前不够自主,但是毕竟有很多事情已经在做,这个参与的过程其实更加重要,要让居民在参与的过程中将社区营造转换成自发性的行动。
另外针对赵冠宁分享的小卫街社区环境改造方案,林社长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社区营造中“专业者+政府+居民”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只有三者整合到同一个行动体系中,事情才能成功。而目前的环境改造更像一个专业规划者的介入,居民的参与度稍显不足,他认为居民的参与不应该是从计划方案展示开始,而是应该从问题产生时就开始,强调和居民一开始就有互动,正确认识居民想要的是什么。同时对于政府也是,应该从一开始就将政府拉入营造工作中,从最初开始设计的时候知会政府,及时掌握他们的想法,这样才不会在后面出现方案被驳回的风险,从而避免事倍功半。
林社长最后用自己一直坚持的社区营造理念结束了自己的总结评价,他提出社区营造应该要秉承“重内造、引外援、求共识、要坚持”的理念开展。同时再次要“重内造,求共识”重要的是过程,而非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他提出如果居民自己认同这个地方,自然就会关注营造,当居民把这个地方当做自己的家来建造,它自然就会变好。林社长的建议给我们接下来进行社区营造深深的启发,启发营造过程中重自主性的激发。
(图为乡愁经济媒体社林德福社长评价分析小卫街社区营造现状及未来走向)
研讨会上半场接近尾声,主持人邀请来自台湾大学的夏铸九教授做一总结发言。夏铸九教授作为资深教授对小卫街空间规划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夏教授引用了“英格兰绿地”的案例分享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社区营造最根本的是结合自身特点,他强调照搬西方先进模式未必就合适。后又引用了“福州妈祖岛”的案例强调社区营造过程中居民参与的重要性,每一个居民都是最好的营造者。与此同时他认为只有居民真正拥有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才能融合在一起进行居住环境的营造。
(图为台湾大学夏铸九教授评价分析小卫街社区营造现状及未来走向)
下午半场的研讨会主要是台湾的金华里社区营造和大陆的翠竹园社区营造案例分享。
来自台湾金华社区的柯崑城里长分享了金华里的社区营造经验,分享了金华里如何从环境最后一名得到联合国宜居社区大奖的过程。柯里长主要从人文教育、社区安全、环保生态、社服医疗以及文化产业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享。柯里长介绍了社区营造初期遇到的困难以及困难得以解决的过程。分享了金华里社区营造目前的状况,一张张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图片通过PPT呈现于与会人员的眼前,不仅仅是羡慕,更多的是感叹。
分享中柯里长谈到社区是如何设计的,如何动员居民参与设计的,介绍了社区的雨水回收利用循环系统,介绍了社区运动会,介绍了社区壁绘成果,介绍了空地代管以及公园认养制度。柯里长四十多年的经验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讲完,但是他讲社区营造最最本质的东西传递给我们,即“人”的重要性,柯里长强调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因素,社区居民聚集起来,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让他们真正热爱这块生存的土地,自然他们就会为了这块土地有所奉献。而与强调在地化的台湾不同,大陆目前很多社区都是由各种结构的人群构成,因此如何让他们对社区有归属感愿意加入社区营造活动是城市社区营造应该思考的方向。
(图为台湾金华里柯崑城里长分享台湾金华社区营造经验)
在大家赞叹金华里社区营造的成果后,来自南京翠竹园互助会的阿甘(吴楠)从本土化社区营造的视角,分享了翠竹园社区互助会模式的社区营造经验,阿甘主要分享了互助会的由来以及目前的运营模式,给大家还原了翠竹园社区居民自治的模式。
分享中阿甘提到翠竹园社区曾经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其他社区一样,社区居民之间出现过冷漠。不信任,遇事高高挂起,个人只扫门前雪等现象,同时居民对物业的管理和规范不适应,楼前种菜、门口放置杂物经常发生,造成物业和居民关系“很紧张”。 2010年,在南京翠竹园新的网球场建成以后,一群网球爱好者在社区论坛召集成立网球俱乐部。这时候,一个老人主动出来说我来组织大家,在会所等三天,接受球友的报名,就这样慢慢的等待与发展壮大,现在翠竹园网球俱乐部在册会员300余人,已经成为南京乃至全中国最大的社区网球俱乐部。
两年后也就是在翠竹园第二届业委会选举之后,网球俱乐部的球友们已不满足只是打网球,家庭中的其它需求也逐渐产生,如老人想学学电脑摄影,小孩想一起骑骑自行车,玩玩足球轮滑,女人们想练瑜伽,品美食,男人们想跑跑步等,社区互助会应运而生,旨在透过各项互助活动和服务增进邻居间的联谊,并为愿意提供帮助别人和希望得到帮助的邻居提供一个平台。组织、开展及举办园区内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各项文体活动,积极推广公益活动,积极搭建小区居民学习生活的平台,鼓励邻居们之间架起一座信任、诚挚的桥梁。
通过互助会倡导的各个俱乐部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业主从陌生人成为朋友,而互助会提供的帮助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有效挖掘和激发社区居民的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招募各俱乐部核心成员,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在此平台下衍生若干个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大大的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翠竹园社区形成了居委会、业委会、俱乐部、物业四方协作平台,通过四方联动使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如成立社区议事会、组织各种志愿活动、成立自己的社会组织运作社区资源等,能够增强社区认同感、凝聚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从而提升幸福指数。而与此同时随着居民自治程度的增加,居民们会将建设美好社区看成自己的责任,他们会从从旁观的‘你’变成参与的‘我’。这才是真正的社区居民自己的社区。也是阿甘强调的“我们的社区,需要您的参与”!
(图为南京翠竹园社区互助会创始人吴楠分享翠竹园互助会模式经验)
柯里长的台湾社区营造模式以及阿甘的大陆特色社区营造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社区营造的思考。本次研讨会也在人们的深思中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主要是两岸社区营造实践的沟通对话,也为社区营造如何本土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就像林德福社长强调的“政府+专业者+居民”是社区营造成功的必要因素,三者必须整合于同一行动中。“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营造模式并非判断模式成功的标准,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应该结合社区的特色,真正将“重内造、引外援、求共识、要坚持”的理念融汇在社区营造过程中。
转载自“正荣公益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