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召开的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业务交流会上获悉,近年来,各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政府部门认真组织、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数量迅增、运行有序和多层发展的态势,已建成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60多家,为促进全市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天,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服务(培育)中心、公益园(孵化园)、公益坊和公益驿站等60多家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负责人,集聚在苏州公益园,通过大会介绍、小组讨论和书面交流等形式,交流信息、分享经验、探讨问题、谋划发展,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和发展,呈现出3大特点:一是全市四个层级的比较完善的错位发展的功能有别的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60多家,其中市层级4家、区(县)层级11家、镇(街道)层级23家、村(社区)层级20多家。姑苏区已建区、街道和社区3类培育基地19家、进驻社会组织178家。二是各地探索和创造了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特点的发展路径、培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各地在推进路径、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和培育基地的运行机制、规范及其业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姑苏区通过系统化建设、标准化推进和本地化培育的途径,全面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昆山市从市公益创新中心(技术支撑)、区镇(街道)公益坊(组织支撑)和社区“五彩益家”(服务支撑)三个层级上扎实推进;太仓市和工业园区探索了“1+N”的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模式;张家港市创造了“场内培育、场外孵化”和设立“孵化过渡区” 培育模式;姑苏区建设“姑苏慈善公益园”,集聚全区成熟的慈善类社会组织,构筑现代公益“大慈善”;一批社区层面的培育基地,充分发挥“接地气”的优势,通过实施项目、开展活动等形式,积极将“草根领袖”和公益项目,培育成社区社会组织。三是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基本实现了运行有序化、规范化,运作专业、有效。各地紧密结合培育基地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不少工作亮点和业务特色,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运作体会。苏州公益园建立运行委员会机制,制定轮值制度、例会制度和活动制度,成立专家库,实行“跨界联盟”的经验,是比较典型的民间化运行方式;昆山市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借助“市、区镇、街道和社区”四个层级的培育平台,形成了本土的培育特色;苏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张家港市公益组织培育中心,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培育孵化机制、程序、形式和方法;为提升培育基地专业化水准,吴江、吴中、相城3区和一批区镇(街道)层级的培育基地,实行了专业机构托管的运行模式;姑苏区桂花公益坊、昌和公益坊等一批培育基地,在陪伴受育组织成长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和运作专业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一批专业社工机构及其社会工作者,也积极介入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的建设,较好地提升了培育基地的专业水平;苏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牵头建立的全市社会组织志愿者建设机制,很有创新性,不但帮助社会组织强化了团队建设、提升了服务能力,还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一要继续发展。理念上要发展,从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高度,建设好、运作好社会组织培育基地;行动上要发展,抓重点、树典型、求平衡、促深化。二要继续探索。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是一项社会创新的具体实践,必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将重点探索发挥全市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业务协作机制功效、各个层级培育基地的功能定位和社区层面的培育基地建设。三要继续规范。建设要规范,项目建设要匹配功能定位,争取建成培育基地都是有理念、有内涵、有特色、有数据;运行要规范,按照民间化运行、专业化运作的思路及其要求活动;培育要规范,做到有方案、有目标、有流程、有记载、有评估。四要继续提升。尽快克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争取在短期内有明显的实质性的改善;尽快提升整体水平,争取在培育基地的建设标准、运行规范、培育流程、项目运作、志愿服务、内部管理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产生新突破、积累新的经验、形成新特色。